SSD读写为啥有限度 这个因素要重视

编辑:King 阅读:694 时间:2019-12-06 11:42:36

小编在介绍SSD的时候,总是会加上一句“寿命是xxxTBW,也就是可以写入xxx次”,相信小伙伴对它的大概意思已经挺熟了。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SSD会有寿命?而且还是用数据量而不是其他配件常见的工作时间来表示呢?小编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儿吧。

首先,咱们要知道SSD是怎么记录数据的。在每个SSD的最小记录单元里都有很多电荷,通过充放电、规整等操作,可以让它们表现出高低不同的电位,也就可以表现出0、1了。而每个记录单元则是一种所谓的浮栅结构,可以阻止电子“乱跑”,保持电位,也就是牢牢地存储了数据。

SSD存储单元的结构

但是,电子这东西非常小,所以在存储过程中难免会从浮栅结构中跑出来,通常这个过程很缓慢,大概经过十几年才会影响到电位的表达,造成数据丢失。但反过来,这种电子钻出的过程,会给单元带来“磨损”,大量电子的逃逸造成单元变得“千疮百孔”,无法长时间保存电荷、维持电位了,当然也就报废了,即“寿命”到了。

这样看起来,SSD的单元寿命至少也有十几年呢,而且和它常用的数据量有什么关系呢?很简单,因为电子往外逃跑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”压力“太大了,也就是改变存储时单元需要的写入高电压。所以写入次数越多,就有越多电子穿过单元跑出去,造成单元磨损老化得越厉害。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SSD的寿命和写入量有关了吧。

影响寿命的因素还有两点,一个是存储方式,最基本的SLC闪存只需要单元表现出0、1两种状态(电平)就好,但后来的MLC、TLC、QLC闪存需要单元表现出4种(2的2次方)、8种(2的3次方)、16种(2的4次方)不同状态,也就是这么多种电平。

这些闪存首先要更精密地划分电位,还要提升单元的电位上限,也就是电压更高了。前一种造成电荷只要稍微有变化,电位就会出错,即数据错误,因此对单元的“密封性”要求更高,稍有磨损就“报废”。后一种办法则让写入和读取时的电压更高,电子更多更快地逃逸,单元磨损也就更快。两种因素叠加,MLC、TLC、QLC存储量越来越大大,但单元可用寿命却越来越短。

读取也会造成影响

另外,高温下粒子运动会加快,这也会促使电子大量快速地逃逸,快速磨损存储单元。因此运行温度比较高的M.2 SSD虽然标注的寿命和同类闪存的SATA SSD一样,但实际寿命的消耗可能更快,甚至会突然彻底挂了,让小伙伴们猝不及防。

要想减缓SSD的寿命消耗,小编这里给大家支几招。经常拷贝删除的临时文件、下载目录最好放在机械硬盘上;安装软件,经常检查SSD寿命和温度等状态,别等寿命到了才知道,造成数据损失。高速M.2 SSD则应加装散热片或者配合使用主板提供的散热片,也尽量别放在显卡下面的插槽,让它能更好地散热。

回到顶部